
蠻推薦這本從圖書館借的書,裡面解答了我心裡好多的疑問!
Q1.為什麼要一直給baby刺激?
A: baby腦部成長的速度比青少年快一千倍;中年人快一萬倍,這麼快速的成長最大的動力即是來自"刺激"!研究顯示三歲前的刺激將奠定往後一生腦部的發育基礎!
Q2遺傳不是比後天來的重要?
A:"擁有莫札特基因的孩子,如果都不碰音樂,也不會變成下一個莫札特"因此每個人一生的發展就是先天與後天的互動之舞!
Q3 0~3歲的刺激對日後影響?
A:嬰兒期如不常聽人閱讀或說話將影響語言學習,不常與人玩耍將影響社會適應!
Q4 不會說話的baby給刺激有用嗎?
A:他們如同是"來自外太空的天才",你以為他們不懂!其實很多發展在你的忽略下已經錯失機會,例如baby一出生就具有分辨聲音模式的敏銳本能,3M視覺系統突觸密度達到高峰開始產生立體視覺,6M能辨認母音發展理解語言能力,8M開始有記憶,10M精細動作....
Q5所以越早帶baby上腦力開發課或是買益智遊戲就是好嗎?
A:"多不一定好"! 人的學習是一生的,腦部發育也不是只有3歲以前~專家呼籲不如多以閱讀故事書代替腦力開發班公園親子散步代替益智電腦軟體!給予足夠的互動和關愛就是最好的刺激啦!!
Q6 那看電視哩?
A: 看30分鐘的電視智商少50(挖賽!)why?因為腦中有阿發波和貝塔波,研究顯示在看電視時會觸發阿發波的增加, 而阿發波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所以阿發坡越強貝塔波就越弱,而貝塔波則是與理性思考有關,所以人在閱讀時,貝塔波會比較活躍! 再者3歲前孩子最重要就是要學會3件事1說話2走路3思考,看電視做著看且被動又單向的吸收更沒有時間和其他的人多做溝通,因此2歲前的baby不建議看太久的電視(別以為只是視力問題!)
Q7 一定要父母來照顧baby嗎?
A: NO!NO!NO!俗話說照顧baby是"父一頭母四擔"媽媽的責任如同4個扁擔一樣而爸爸只是其中的一頭而已!新好爸爸們不如想想育兒責任絕大部分確實是落在媽咪,所以爸爸只要做一點點,大家就會覺得"哇~真是個好爸爸!"所以爸爸們,別有藉口說不會而不做喔!!
而職業婦女也不會因為陪孩子的時間少而孩子就會變得學習落後,其實"質量"才是最重要的!
再來其他的家人像是阿公阿嬤等也都是很好的刺激因子!只要有足夠的互動和愛,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baby!
Q8 如何為baby說故事?
Q9一定要繪本才能說故事嗎 ?
Q10有一堆"蒙特梭利""福祿貝爾""華德福"的幼稚園,是什麼呀?
A:台灣幾乎每間幼稚園都是蒙氏,家長也依定要把孩子送到蒙特梭利的幼稚園才會跟得上時代,但蒙氏教法是什麼呀?我有一個在英國年書時的好友,她是幼教系的,他常跟我談到英國與台灣的幼教環境和家長心態!她常說她管0~6歲的孩子,6歲之後就交給我管了(我是教育系小學老師)她說在英國請一個台灣的幼稚園老師可以抵3個人!!這句話是褒是貶不一定,細推語意台灣家長一定要有成績依定要有很多活動才不枉費教那麼多學費,這也是我當一年級老師時驚訝班上已經有9.5成以上的孩子注音符號都會只有少數1.2個不怕死的不會還敢來上學!!
言歸正傳她說在英國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積木放在不同的地方像是桌上,沙坑,草上...然後就讓孩子開心的玩吧!!台灣的爸媽你覺得呢?
福祿貝爾-德國人幼稚園之父,創立第一所幼稚園取名"遊戲花園",幼兒應該在神的花園裡學習,已發展人的本性也就是神性,在他的花園裡老師是園丁負責澆花施肥讓每株幼苗依他們自然的本性開花結果,他相信兒童是社會動物行動是理解的基石而遊戲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是教導兒童將自己內在的思想和情感自由的向外表現,真正健康的兒童一定是活動的,不斷的在想什麼然後表現出來,這些都是"創造",而創造也會在遊戲裡表現出來!教育就是幫兒童實現自我表現!
簡單的說福祿貝爾重視遊戲和繪畫而蒙特梭利則是認為教育從"工作"開始!
模特梭利:義大利女醫生原為精神科醫生的助理,因為在觀察原被認定智障的孩子們竟奇蹟式的亦能通過和正常孩子一樣的考試,而發現"新智的缺陷是教育問題而非醫學問題"這些孩子在受到鼓勵也會產生自發性的學習和自我紀律,他教導孩子安靜且有秩序的活動著,每個人選擇工作的教具回到位置不去打擾別的孩子,之後再將教具歸位,每個孩子表情愉悅安詳,表現出對生活極高的興趣以及自尊心(就當一個老師來說,這個畫面這真是一種最高境界呀!)
而蒙特梭利不太贊成遊戲,認為那是一個虛幻的世界! 教師的支配權也不多,只是一觀察者一個提供環境的角色!教師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冒險自己從錯誤中學習進而實現自我!
華德福(學校)創立人也就是德國人史代納,特別強調藝術學動的重要性,其最具特色的就是教師只做不教這是一個沒有教學的學習活動,例如老師唱歌學生跟著唱,老師打掃學生跟著掃,老師的角色是一個孩子模仿的榜樣!
所以囉~該怎麼選擇幼稚園!雖然對我來說還早,但有一些先備知識也算是釐清一些觀念~
總之,這本書確實提供蠻多元的思考面向!
p.s Q8和9歸納在"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裡
留言列表
{{ article.title }}